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大中城市活动 > 新闻资讯 > 文章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文章

构建人才培养特色模式筑牢科技审判人才高地

时间:2021-12-20    点击: 次    来源: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作者: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 小 + 大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洁 张雪泓

北京市海淀区是一个充满“学霸”气息的地方,林立的高等院校、高效运转的企业园区,每日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辐射带动着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根植于此的海淀区人民法院,一直以来将“人才兴院”作为立院之基,将全程式培养覆盖全院干警,以“双赢”为目标培养专家型法官助力区域发展大局,并立足理论与审判实践前沿开展审判研究工作,形成了以专家型人才为引领、青年骨干人才为支撑、各领域人才全覆盖的人才结构,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保持着前沿领域的竞争力。

今年9月,海淀法院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北京法院科技创新审判特色人才高地”称号。

多元化学习平台打牢成长基础

每位干警迈进海淀法院的大门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从全脱产式的集中入职培训,到穿插在工作中的各类业务培训,再到时不时与名家大咖的面对面交流“福利”,用学无止境来形容海法干警的生活并不过分。

2021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尹黎卉是一名“新海法人”,她说自己“虽已毕业,但学业仍在继续”。在尹黎卉印象里,除了最初的入职培训,从院里到庭里,各类业务培训总在进行,覆盖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让她和身边的每个人都养成了随时“充电”的习惯。

在刑事审判岗位坚守了十六年的法官张鹏,是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回顾自己的“专家”之路,张鹏认为,最受益的就是院里和庭里浓郁的学习和研究氛围。

“院里有很好的传统,常有学术造诣很深的知名法学教授挂职。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启发我,使我有了新的办案视角,提升非常大。”张鹏说。除紧跟专家,他还提到了刑庭庭内的学术沙龙“翠湖风”。沙龙上,全庭干警共同分享某一类案件审理的具体思路,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繁重的办案压力下,张鹏从不缺席每年的刑事审判业务培训会、案例分析会,在他看来,法官如果只停留在完成办案任务上,是很浅的工作层面,必须通过案例分析、论文写作来升华思考,进而指导审判。

2010年,张鹏承办了全国首起非法买卖人体器官案,当时刑法中还没有这个罪名。张鹏依靠扎实的法学功底和办案经验,出色完成了案件的审理。宣判后,相关部门专程到海淀法院调研,为后续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这一罪名的确立提供了详实的刑事审判实践基础。

海淀法院政治部负责人戴国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为实现每名干警全程培养的目标,院里搭建起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不仅有“海法大讲堂”“法官讲坛”等院级培训品牌,各业务口、各庭室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学习活动,使每一名有志于司法审判工作的海法人都能获得多源头的学习机会,也为法院发展搭建起了人尽其才、梯次成长的人才储备库。

聚焦辖区发展统筹推进人才建设

2人入选北京市知识产权专家库,1人被聘为北京市破产法学会理事,1人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在海淀法院的人才库中,科技创新审判领域人才是最耀眼的部分。

戴国说,这与该院人才培养始终保持极强的目标导向分不开,即将人才工作放到服务辖区新发展大局中统筹推进。

张璇是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一名年轻法官,审龄刚满三年时,她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司法业务技能比赛知识产权审判业务标兵。在立案庭、民二庭、研究室等多部门工作过的她,将调研和写作看作是自己成长的“扶梯”。

“研究室工作的四年,锻炼了我从宏观视角思考与把握问题的能力,习惯于从深层次去考量案件。走上知产审判岗位后,丰富多样的案件则帮助我在专业领域更加快速地成长起来。”张璇说。

张璇告诉记者,她很感谢知产庭的研究氛围,庭内的“海知讲堂”“知产知新”等学术研讨平台,将行业专家、法学专家、资深法官等会聚一堂,聚焦新问题,研究新思路,让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知产审判的要求。

持续“输入”换来的是张璇的成功“输出”,她曾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一等奖,荣获市高级法院“论文写作突出贡献奖”,最近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调研课题还获得了全国知产课题特等奖。

海淀法院对每个领域人才的打磨都对应着一项业务的精品化建设。多年来,海淀法院在知产审判领域建立起新类型案件裁判示范机制,作出全市首例数据抓取禁令、审结全国首例大数据产品不正当竞争纠纷等案件;商事审判领域,完善了企业纠纷化解弥合机制,培养了公司、金融、破产清算等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团队;劳动争议审判领域,明确了类型化案件裁判尺度,妥善审结一批涉及高科技企业竞业限制、股票期权等的劳动争议案件;刑事审判领域,提高了科技犯罪精准打击能力,有力维护了企业数据安全。

此外,海淀法院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为海淀“两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提出25项司法保障措施,同时不断创新涉及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力保障了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规范有序。

以良性互动激励人才快速成长

去年7月30日,海淀法院召开首届审判业务专家表彰会,来自民商事、刑事、执行等各领域的13名法官获此殊荣,张鹏和张璇都名列其中。

“进入海法的人才在良性互动中得以充分成长、碰撞。”戴国说,培养和表彰“专家”,既意味着对优秀海法人群体的认可,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通过开展院内专家定期评选,海淀法院建立起“院级—市级—全国”的专家递进式选培模式,形成了以专家型人才为引领、青年骨干人才为重要支撑、各领域人才全覆盖的人才结构。对于人才,海淀法院从不吝惜肯定和鼓励,不仅支持干警参与各类业务比赛、人才评选、对外交流,且对于在审判研究、竞赛评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干警,都会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时予以优先考虑。

“人才兴院”的直接成果,是锻造出了一支有着强大政治认同、思想认同、身份认同、行动认同,有能力干事创业,敢于担当作为的法院队伍,持续不断地给审判执行工作造血,为司法保障区域发展赋能。“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将人才培养成器,背后是海淀法院服务区域发展、为人民幸福生活保驾护航的初心和使命。”戴国说。

如今,海淀法院人才榜上已是硕果累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等先进典型7人次,市级优秀青年人才、政法系统优秀人才4人次,北京法院系统专家型人才8人,实现审判业务、实务研究、信息技术三类人才全覆盖,司法业务技能标兵和“十百千”人才共96人,北京市法院兼职教师14人。

一个个干警,从个体会聚成为人尽其才、梯次成长的人才储备库,他们身上的强大带动力量,也为全院树立起精研业务、精深学术的良好风气。

2020年,海淀法院人才培养特色工作模式在“北京法院人才工作精品”评选中获一等奖。

上一篇:中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8万余人 为国家输送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

下一篇:北、上、粤港澳大湾区“求贤若渴”,金融科技人才成了“香饽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科技人才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24 felledbaba 版权所有,授权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使用